(1)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
(2)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3)省事是清心之法,讀書是省事之法。曾國藩
(4)熟讀之法,于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5)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里淘金”。
(6)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復(fù)詳玩,為有功耳。
(7)世間功名富貴之人,以生為樂也,不待言也。欲學(xué)出世之法,而唯在于好名,名只在于一生而已,是亦以生為樂也,非以生為苦海也。
(8)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則有法莫守。
(9)秦之有司,負(fù)秦之法度;秦之法度,負(fù)圣人之法度。
(10)夫主將之法,務(wù)攬英雄之心,賞祿有功,通志于眾。故與眾同好,靡不成;與眾同惡,靡不傾。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
(11)每個人應(yīng)該遵守生之法則,把個人的命運聯(lián)系在民族的命運上,將個人的生存放在群體的生存里。巴金
(12)健康長壽之法:“保健鍛煉,快走慢跑”;健康長壽之道:“三四五頓,七八分飽”;健康長壽之秘訣:“按時作息,規(guī)律生活”;健康長壽金鑰匙:“心理平衡,天天歡樂”。
(13)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14)以至詳之法曉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15)讀書之法,既先識得他外面一個皮殼了,又須識得他里面骨髓方好。
(16)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孫子
(17)己之情欲不可縱,當(dāng)用逆之之法以制之,其道只在一忍字。
(18)全詩借烘云托月之法,不著一“春”字卻寫盡了春天的萬般姿態(tài)。
(19)牢齒之法,早朝叩齒三百下為良。
(20)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zhàn)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21)古人論書云: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是書之法,學(xué)者習(xí)之,故當(dāng)熟之于手,必先修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書之于手,如是而為書焉。
(22)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23)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圍地,有死地。
(24)牢齒之法,晨起叩齒三百下為良。
(25)政策的實施要沉穩(wěn)持重。在企業(yè)內(nèi)部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chǔ),注重培養(yǎng)企業(yè)管理人員的應(yīng)變能力。決定一件事情之前,應(yīng)想好一切應(yīng)變之法,而不去冒險妄進。
(26)有很多人學(xué)佛卻還抱怨沒有好的報應(yīng),你花這些精神去做世界上任何事都有利益的,只有學(xué)佛不同。學(xué)佛法是學(xué)空法,一切放下,連放下的觀念也放下。大家如果用有所得之心去求無所得之法,那是完全背道而馳了。
(27)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28)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dāng)求所以入,終當(dāng)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有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盡讀書之法也。
(29)凡人之形,由眾之求;試以名行,必善,行之。若行不行,身以將之,若行而行,因使勿忘;三乃成章,人生之宜,謂之法。
(30)故其疾如風(fēng),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xiāng)分眾,廓地分利,懸權(quán)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