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于丹老師講座觀后感(精選5篇)
于丹教授的講話極富感染力,所說的話記下了來就是一篇文章,令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她可以迅速的把一件事高度的凝練并高度地概括,高度的提升,他極好的語言智慧也許是天賦吧!當然跟她日常的學習積累是分不開的。我想那些名嘴們也只能望其項背了。小編在這給大家帶來于丹講座心得體會作文,歡迎大家借鑒參考!
觀看于丹老師講座觀后感(精選篇1)
很早就聽說過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這本書,也一直想買來看看,但由于種種原因,這個想法一直沒有付之行動。這次公司組織大家一起觀看《論語心得》的錄像,我感到非常高興,很感謝公司實現了我這個沒有付之行動的想法。通過觀看錄像,我感覺論語中的很多觀點,不僅適用于孔子生活的年代,也適用于幾千年后的現代。
得失觀。
一個人的一生中難免有些缺憾,這不是我們能夠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的是對待他們的心態。糾纏于缺憾中的人將失去更多的東西。只有正確的對待這些缺憾才能有所得。
一個人總是后悔昨天的事,殊不知明天又要后悔今天的事。
交友觀。
親情、友情、愛情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親情帶給我們溫暖,友情帶給我們快樂,愛情帶給我們幸福。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充滿快樂,所以每一個人也希望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朋友。但是有的人卻總是抱怨這個朋友欺騙了自己,那個朋友傷害了自己,豈不知你是否也傷害了他們。
一個人總是想交一些出色的朋友,卻不知自己是否出色。
唯物觀。
社會存在著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他們就如同硬件和軟件一樣有形和無形。現今每一個人都在追求物質上的提高,卻不靜下心來想一想為什么追求這些物質上的東西。我想每一個人追求物質上的提高,都是為了心靈上的那種優越感。反過來說難道優越感一定要建立在物質上嗎?
每個人都在追求物質上的提高,卻忘了追求物質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什么。
也許不是生活出了問題,而是我們自己出了問題。
觀看于丹老師講座觀后感(精選篇2)
我看了于丹老師教育講座,受益匪淺。人要懂得孝順,還要仁愛。對于于丹老師的講座,我知道父母與子女之間關系和人在社會、在生活中,所需要的準則。
我知道了,人從小到大,都要建立兩兩關系。多在人群中學習、娛樂,而不是信賴于網絡,老在家里上網,不出去與同伴玩耍、交流,孩子要多動手,相信只要動手做,沒有不成功的。要信賴于用雙手實現夢想,實現未來。人從小要建立兩兩關系,多與同伴們在一起,不要老呆在家里。要與同伴互幫互助,經常聚在一起聊天、玩耍。 其次,做家長的,不要嬌慣孩子。于丹老師講了一個寓言故事。
從小有一個孩子,天天與大樹玩耍。有一天,孩子愁眉苦臉,大樹問:“孩子,你怎么了?怎么不高興了?”孩子說:“別的同學都有玩具,各式各樣。我也想要。”大樹慈祥地說:“孩子,你別擔心。你可以把我的果子全摘了,去賣錢。買你想要的東西。”孩子摘了全部的果子,買了想要的東西。時間一天天過去了。有一天,孩子仍舊愁眉苦臉。大樹問:“你怎么了?”孩子說:“我的同伴們都出去,去世界各地了,而我卻沒有。”大樹說:“孩子,你可以把我的樹根做成獨木舟,去世界各地漂泊。”孩子把樹根做成獨木舟。孩子后來回來了,游玩了世界各地后,坐在大樹旁,與大樹一同看每天美麗的日出了。這個故事告訴我,這個大樹就是父母,而這個小孩子就是我們孩子。孩子要什么,父母就給什么,使孩子享受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待遇,而不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取回報。 而且,父母的教育與孩子的成長也有關系,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教育是一個起點、是一種鼓勵。在人格中學會愛、學會尊敬。這樣一個孩子,不論在社會、在生活中,都有一個成功的生活位置,在等著他的到來。
一個人,在社會的煎熬下,舒展個人的生命。這才是最完美的。 做人首先要孝,我覺得我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在爸爸或媽媽生病的情況下,送一杯溫水、一杯熱茶。足以表達女兒的孝心。其實,幫媽媽拿東西、洗幾次衣襪,就表現出來。不用做得那么重大,只要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會非同尋常。 于丹老師講座點燃了我心靈的空間。讓我懂得、理解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懂得做人如何孝、順。所以,人在這個世界上,在任何艱難困苦中,都不能低頭,要舒展個人的生命,才是最完美的。 于丹老師的講座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我非常感謝于丹老師的精彩演講。
觀看于丹老師講座觀后感(精選篇3)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主講的中小學《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淺,是我完美了自己的品質提升了自己的修養,完美自己的人生!
于丹教授是講話極富感染力,所說的話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她精煉的語言和高度的概括能力,是人嘆為觀止。
孝是什么?于丹教授用一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孝就是當父母老了是去陪他們。那個寓言中的樹就如同我們的父母,用他的全部來成就我們的一生。但他們不求回報,只求在他們老時我們能陪在他們身邊。
人一定要有人際關系。在300個小學生中,有百分之五十點七的同學因缺玩伴而獨自一人在家玩電腦、看電視;百分之十三點三的同學喜歡喝保姆、家長等長輩玩;百分之三十六的同學沒有固定的朋友。在生活中,人一定要有朋友,不能在別人心中扮演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
感恩,其實并不是那么難做到,我們只要學習好,晚上在家時,給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倒杯茶,這就是最好的感恩方法。對大自然的感恩你只要保護環境,愛護花草樹木,植樹節那天抽點時間和家人一起去植樹,這就是對大自然最好的回報。
通過看于丹教授的講座,我明白了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大點:孝,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感恩。
觀看于丹老師講座觀后感(精選篇4)
這幾周來,學校組織了我們全校教職工一起觀看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視頻講座。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詮釋孔子的《論語》,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她還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么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看完了她的視頻講座,真的是受益匪淺,給人以心靈的震撼!
我們已經觀看了她關于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這三部分的講座內容。但是,由于每個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會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導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點就是要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與人為善、修身養性,做好自我。
我們人的一生難免遇到挫折和磨難,怎么樣來面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不幸?于丹教授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她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應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于我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間、夫妻之間,一些陳谷子爛芝麻的事,不要抑郁于胸,要學會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么多呢?第二個態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在處世之道中,于丹教授解析了孔子提倡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隱含著就是“在其位要謀其政”。在工作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社會是一所大學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為,真正的勝任本職工作,就要多聽、多想、多看、多思、謹言慎行,以自己的身體力行結合別人的間接經驗才會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已以安百姓”那樣的一種高尚的信仰、情懷和社會擔當,我們作為一個普通的人是沒有能力顧及,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份內的事,那么整個集體就是一個和諧的集體,是一個積極向上的集體。
觀看于丹老師講座觀后感(精選篇5)
于丹老師在講座中主要是強調我們中小學生在完成必修課的同時,還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關心他人,讓每一個中小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于丹老師首先談到“孝”。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要對生活充滿感恩的心,感謝父母,尊敬老師。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內在的一種責任。
然后談到“仁”。仁就是要學會怎樣處理兩者的關系,要充滿愛心,和善待人。《三字經》里說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在剛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變化,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教育孩子要與人和睦相處,懂得一個人的痛苦,由兩個人分擔,痛苦就減少一半,相反,一個人的快樂,兩個人分享,快樂就增加了一半,與人交往,多關愛他人,使自己健康,快樂的成長。
最后談到“自立,自強,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會直接決定人生的軌跡,孩子的成長不是填鴨式的灌輸,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經驗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規,按部就班,而是要在這個處處混沌喧囂的社會中,學會發現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過于丹老師講的這堂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學習,學會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會做人的話,就算學習成績再好,也不是一個健全的人。
想想自己,有時爸爸媽媽督促我學習,我總嫌啰嗦,有時讓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總不情愿,想到這里,我不禁感到很內疚,爸爸媽媽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還不知道感恩,總惹他們生氣,傷心,太不應該了。在這里,我想對爸媽說:“我錯了,我以后要聽你們的話,好好孝敬你們,好好報答你們的養育之恩!”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跟同學們一起快樂的學習,樹立自己的遠大目標,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做一個優秀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