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一國之中有三個主公。比喻令出多門,事權(quán)不一。
⒈ 一國之中有三個主公。比喻令出多門,事權(quán)不一。
引《左傳·僖公五年》:“孤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唐 劉知幾 《史通·忤時》:“十羊九牧,其令難行;一國三公,適從何在?”
《資治通鑒·東昏侯永元元年》:“一國三公猶不堪,況六貴同朝,勢必相圖,亂相作矣。”
蔡東藩 許廑父 《民國通俗演義》第七四回:“武夫當(dāng)?shù)绖輿皼?,一國三公誰適從?!?/span>
⒈ 春秋時晉獻(xiàn)公命士?為重耳和夷吾筑城,士?敬守君命,但為免除后患,只得草率完工,賦詩:「孤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沟涑觥蹲髠鳌べ夜迥辍贰:蟊扔髡畛鲇诙嚅T,事權(quán)不統(tǒng)一,使人無所適從。
引唐·劉子元〈上蕭至忠論史書〉:「十羊九牧,其命難行,一國三公,適從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