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龍的身軀。《三國(guó)志·魏志·華歆傳》“歆為吏,休沐出府,則歸家闔門。議論持平,終不毀傷人”裴松之注引三國(guó)·魏·魚豢《魏略》:“歆與北海·邴原、管寧俱游學(xué),三人相善,時(shí)人號(hào)三人為‘一龍’,歆為龍頭,原為龍腹,寧為龍尾。”后以“龍身”形容人有聲名。
⒈ 龍的身軀。
引《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其神狀皆龍身而人面。”
《淮南子·墬形訓(xùn)》:“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
亦指似龍之身,夭矯的軀干。 清 黃始 《山東四女祠記》:“碑前枯樹,半無枝葉,禿而龍身。”
⒉ 后以“龍身”形容人有聲名。
引《三國(guó)志·魏志·華歆傳》“歆 為吏,休沐出府,則歸家闔門。議論持平,終不毀傷人” 裴松之 注引 三國(guó) 魏 魚豢 《魏略》:“歆 與 北海 邴原、管寧 俱游學(xué),三人相善,時(shí)人號(hào)三人為‘一龍’, 歆 為龍頭, 原 為龍腹, 寧 為龍尾。”
清 黃遵憲 《己亥續(xù)懷人詩(shī)·瀏陽(yáng)歐陽(yáng)瓣薑》:“編到《沅湘耆舊録》,難為君稱作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