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聿修”。《詩·大雅·文王》:“無念爾祖,聿脩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毛傳:“聿,述。”聿本助詞,后多訓為“述”,因以“聿脩”謂繼承發揚先人的德業。《文選·干寶<晉紀總論>》:“聿脩祖宗之志,思輯戰國之苦。”呂向注:“聿,循;脩,治也。”《北史·周紀下·宣帝》:“朕以眇身,祗承寶運,雖庶幾聿修之志,敢忘燕翼之心。”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缽羅耶伽國》:“今戒日王者,聿修前緒,篤述惠施,五年積財,一旦傾捨,於其施場,多聚珍貨。”
聿的解釋聿ù文言助詞,無義,用于句首或句中。〔聿皇〕輕疾的樣子,如“武騎聿聿”。古代稱筆,用筆寫文章。部首:聿;
脩的解釋脩ū同“修”。干肉:“凡肉脩之頒賜,皆掌之。”舊時指教學的酬金:束脩。脩金。干枯。部首:月;